病死禽及其排泄物以及垫料、包装物、容器等污染物的随意处理,不仅会造成病原微生物的大面积扩散和远距离传播,还可能造成养殖场内接连不断发生疫情,深度污染养殖环境。应对病死禽、排泄物、污染物等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随意丢弃,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扩散和传播。
(一)高致病性禽流感
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H5和H7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家禽发生的烈性传染病。主要为接触传播和呼吸道传播。感染禽(野鸟)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的饲料、水、蛋托(箱)、垫料、种蛋、鸡胚和精液等媒介以及气溶胶,均可传播禽流感病毒。本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在冬春季节多发。
免疫是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有效手段。免疫抗体水平低是禽只发病的主要原因。要确保应免尽免,关注水禽免疫,针对不同饲养周期的水禽,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确保免疫效果。种禽和蛋禽首免后应进行强化免疫,之后根据免疫抗体检测结果进行程序化免疫。对候鸟迁徙路线经过的区域,在候鸟迁徙季节可对家禽进行一次加强免疫。
(二)新城疫
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家禽发生的重要传染病。鸡、鸽子等其他雀形目禽类以及鸵鸟对本病易感,也有鸭、鹅发病的报道。患病禽只临床主要表现气喘、打喷嚏和啰音等呼吸道症状,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以及震颤、扭颈、痉挛和麻痹等神经症状,产蛋鸡群产蛋性能下降或完全停产。
新城疫没有*治疗手段,免疫是预防新城疫发生的主要手段。要选择质量可靠、抗原含量确实、疫苗毒株匹配的疫苗。科学制定免疫程序,严格免疫操作,通过喷雾或饮水方式接种疫苗要确保每只鸡都能有足够剂量的疫苗;要按照疫苗保存条件运输、储存疫苗,防止疫苗效力下降。
(三)禽传染性*
禽传染性*是由冠状病毒科γ冠状病毒属传染性*病毒引起的,以呼吸道、生殖道以及肾脏发生病变为主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病毒侵害鸡的呼吸系统、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多个组织和器官,导致鸡群产肉、产蛋性能下降,死淘率升高。临床上易与H9亚型禽流感病毒、支原体、大肠杆菌等混合感染,增加疫病损失。所有日龄鸡均可感染,30日龄以内鸡*易感。雏鸡感染会造成输卵管狭窄,影响产蛋性能。
目前该病无针对性治疗药物,对发病鸡群可对症治疗,给予广谱*,防止继发感染。疫苗免疫是控制该病的主要手段,要根据本地区流行毒株或基因型,选择合适的疫苗。疫苗接种后,应定期监测抗体效价,确保疫苗免疫的有效性。
(四)禽支原体病
禽支原体病主要包括鸡毒支原体感染和鸡滑液囊支原体感染。鸡毒支原体感染是由鸡毒支原体引起鸡和火鸡等禽类的呼吸道疫病。临床病程长,主要表现为呼吸啰音、咳嗽、流鼻涕、结膜炎,发病缓慢。发病损失主要表现在产蛋下降、孵化率下降。滑液囊支原体能感染鸡、火鸡和部分野鸟,可导致呼吸道症状和滑膜炎,病鸡跗关节和趾关节肿胀,产蛋鸡感染可呈持续长时间的缓慢产蛋下降,蛋壳顶端出现异常。
临床可选择使用四环素类和大环内酯类*治疗。支原体一旦感染将终身携带,有条件的养殖场可通过病原、抗体监测及药敏试验,制订适合本场的净化方案。疫苗免疫也可作为支原体病防控的手段之一。目前疫苗种类包括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活疫苗免疫主要通过定殖于气管粘膜纤毛,利用占位效应,降低野毒感染,适用于种源无支原体感染的禽群免疫;灭活疫苗免疫主要通过产生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可减少支原体的垂直传播,养殖场应根据各自情况选择使用。
(五)禽传染性喉气管炎
禽传染性喉气管炎是由喉气管炎病毒引起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感染鸡表现张口呼吸、咳出带血黏液,喉头气管黏膜水肿、出血,气管内堵塞黄色或者暗红色渗出物。该病多呈地方性流行且具有周期性,发病率可高达90~*,死亡率在5~20%之间。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多发,易与其他呼吸道病合并或继发感染,维生素A缺乏等营养不良因素能促进本病的发生。
本病没有针对性治疗药物。存在疫情风险时,可使用弱毒疫苗对鸡群紧急接种,同时饮水给予*,防止继发*感染。可选用止咳中药对症治疗。
(六)传染性法氏囊病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危害雏鸡的一种急性、致死性、免疫抑制性传染病。该病病程急促,3~5天即可达到发病高峰,发病率可达*;超强毒株的致死率可高达60%以上;变异株不直接致死鸡,但可造成以法氏囊损伤和免疫抑制为主要特征的非典型传染性法氏囊病。当前,传染性法氏囊病毒超强毒株和变异株是当前危害*大的流行毒株。疫苗免疫在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疫苗种类包括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活载体疫苗和免疫复合物疫苗等。
目前该病无特异性治疗药物,对发病鸡群可对症治疗,给予广谱*,防止继发感染。疫苗免疫是控制该病的主要手段。提升饲养管理中的生物安全措施对防控传染性法氏囊病具有重要作用。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对乙醚、氯仿等消毒剂以及紫外线、热等理化因素有较强抵抗力,对鸡舍、物资、人员等消毒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消毒方式。
(七)鸡传染性贫血
鸡传染性贫血是由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引起的垂直传播性传染病、感染的雏鸡以再生障碍性贫血、全身淋巴组织萎缩、皮下和肌肉出血为特征。各品种家禽均可发生该病,5~20周龄的禽发病率较高,患病率在15~30%,特别是育成后期的家禽。实验感染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的死亡率一般不超过30%,但因其引起免疫抑制,临床上常继发其他病毒或*感染,可加重病情,导致死亡增多。
我国目前没有商品化疫苗。发生本病时,可给予广谱*,防止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