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

010-80765002

文章
  • 文章
  • 产品
  • 商铺
  • 论坛
  • 视频
搜索
首页 >>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 布鲁氏菌病检测和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详细内容

布鲁氏菌病检测和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摘要:布鲁氏菌病被我国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严重威胁畜牧业发展和进出口贸易,同时也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本文概述了布鲁氏菌病流行现状,从*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方面综述了布鲁氏菌病*检测技术,从疫苗研发及药物治疗方面研究了布鲁氏菌病防治进展,从而提出了积极探索准确快速的检测技术,加快新型疫苗制备等建议。


布鲁氏菌是一类革兰氏阴性的短小杆菌,家畜中猪、羊、牛对其最易感,可引起母畜传染性流产。人类主要通过接触带菌动物或食用病畜及其相关乳制品而造成感染,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世界范围内严重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之一。目前世界上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存在布病流行,每年约有50万的病例,因布病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约30亿美元。近年来,我国家畜养殖量逐年上升,布病的流行范围逐步扩大,对我国家畜养殖业和人类健康形成较大威胁。本文结合2006—2017年我国《兽医公报》公布的畜间布病疫情数据,对我国布病流行现状和研究进展展开讨论,分析布病流行趋势,以期为及时调整布病防控政策,掌握布病分布特征提供参考。


微信图片_20220413103430.jpg


由于布病危害较大,因此感染早期的快速诊断及鉴定对于降低损失意义重大。目前,临床上的布鲁氏菌检测主要是病原分离,但该方法耗时耗力,且不能做到早期迅速诊断。近几年,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生物信息学、微生物基因组学的发展,以多重PCR、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和基因检测技术为主的布病检测技术,以其操作简单迅速、高效稳定、易于操作等众多优点,成为近些年疫病检测的研究热点。此外,各类疫苗的研制以及临床中西药物的联合使用,更为布病的有效防控开辟了新的途径。


流行状况

我国畜间布病基本经历了20世纪50~70年代的流行期、80~90年代的基本控制期以及2000年以后的反弹上升期、2010年以后的流行期4个阶段。目前,我国动物布病发病数量较多的省份有内蒙古、新疆、陕西、黑龙江和山西等,其中以内蒙古最为严重。2011年,内蒙古的动物布病发病数达到117 623例,占全国动物发病总数的94.08%,是我国布病流行最为严重的地区,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从2006—2017年农业部《兽医公报》公布的相关数据(表1)可知,2011年我国畜间病例数达到了高峰,发病动物数量超过10万头(只)。2012年后,无论人间还是畜间,虽然患病省份数量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但畜间病例数呈现下降趋势。


微信图片_20220705132642.png


布病检测技术

*学检测

*学方法常用于实验室检测中,动物布病病原体可从流产胎儿、胎衣、奶样和血液中分离,人布病病原体可从血液、骨髓、尿液中分离。不同种属的布鲁氏菌生长状况存在差异,如牛型布鲁氏菌初分离时生长十分缓慢,且对环境要求较为严苛,需有适量的二氧化碳环境,因此鉴定时间较长,一般2~4周无菌生长,才可判定为阴性。也有报告称,采用BACTEC9240血培养系统以及骨髓培养可提高布鲁氏菌生长速率,缩短检出时间,但总体来说这种病原分离技术费时费力,且检测的准确性不高。


免疫学检测

血清凝集试验。常见的血清凝集试验有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但二者的特异性和灵敏度都不高,同时也存在人为判定因素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应用不方便,因而国际贸易中不主张使用SAT试验。总之,在实际应用中,应综合采用多种检测方法对布病进行鉴定,这样才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ELISA方法是国际贸易中指定的诊断方法,其特点是快速、特异、灵敏,因而不断得到推广应用。该方法的灵敏性比凝集试验高,特异性也很好,既可检测IgG和IgM,又可检测IgA类抗体。随着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现如今牛、羊和猪等多种动物的布病iELISA方法也已经被建立。该方法是利用抗原抗体之间的专一性,对抗体进行检测,可分为:双抗夹心法,多用于大分子抗原检测;间接法,常用于抗体检测;竞争法,常用于小分子抗原检测。


补体结合试验(CFT)、免疫荧光试验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CFT特异性强,但操作较其他方法复杂,且阳性出现时间较晚,在人医上仅用于诊断比较困难的人群。由于条件要求较苛刻,在普通兽医站难以进行,所以实际应用并不广泛,因此与ELISA相比,大多数研究人员多采用后者。


分子生物学检测

PCR技术。PCR技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不破坏样本、操作简便,在布鲁氏菌检测、菌种鉴别等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近年来,不同种型布鲁氏菌PCR检测鉴别方法越来越多,常见的有普通PCR、多重PCR、不同种型及生物型荧光定量PCR等,其中多重PCR和荧光定量PCR在布鲁氏菌检测中应用广泛,满足了检验检疫、流行病学调查、诊断等多方面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PCR技术又实现了与芯片技术、微流体技术等新技术的融合,可同时进行大量样品中多种病原的快速检测和分析,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将更有助于布鲁氏菌的快速检测和分型。


基因检测技术。郭秀兰等在20世纪80年代利用DNA分子的热变性法及浓相分子杂交法,首次建立了布鲁氏菌基因检测技术,测定了布鲁氏菌18个生物型的DNA,阐明了*DNA基因检测技术是一种十分准确可靠的布鲁氏菌生物检测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通过测定微生物基因的GC含量、Tm值,以及利用核酸杂交技术,可以很容易地分辨各种微生物类型,使得该方法也成为检测布鲁氏菌的一种常见、可靠的方法。


核酸探针与分子斑点杂交技术。该方法是通过PCR扩增差异片段,然后利用布鲁氏菌疫苗株与其他菌株基因组DNA差异序列设计探针,再将其纯化、变性后建立斑点杂交。2011年张太翔等根据BM28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建立了一种快速、高效鉴定牛布鲁氏菌的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该方法不仅灵敏、特异性强而且重复性好,因此对于临床中的布鲁氏菌快速准确检测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和前景。目前,关于核酸探针及分子斑点杂交技术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少,但该方法的建立也为布鲁氏菌的进一步检测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微信图片_20221012144655.jpg


布病防治研究进展

疫苗的推广使用

由于布病的诊断治疗难度高,加之许多患者对该病不重视、治疗不配合,使得布病治疗的难度越来越大,所以现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倾向于布病疫苗的研制,这样可以提高易感人群或牲畜*,从而大大降低布病的发生概率。减毒活疫苗和突变株疫苗是现阶段布病防治中常用的疫苗种类,但突变株疫苗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不高,仍需进一步研究。近年来,新型基因工程疫苗发展迅速。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现有的优质疫苗进行改造得到工程菌株、重组质粒。此外,还有DNA疫苗、蛋白质疫苗、标记疫苗等,但蛋白质疫苗自身在机体内无法复制,且生产工艺复杂、成本高,故尚未普及。李臻等对布鲁氏菌M5-90疫苗株VirB2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鉴定研究,发现基因缺失株属于标记疫苗类;此外2011年高宇哲等采用基因组同源重组方法,构建了VirB12基因缺失的M5-90疫苗株(M5-90-VirB12),表明了缺失株M5-90-VirB12保持了M5-90疫苗的免疫保护效力。总体来说疫苗效果好,安全性较高,是防治布病的一种良好手段,但仍具有一定局限性,需要每年都进行接种从而保持记忆力。


药物治疗

目前,对布病*的药物治疗方法尚未达成共识,主要通过选取合理的*来有效降低布病的复发率。临床应用表明,联合应用氨基糖苷类和多西环素,对急性或慢性布病的治疗,失败率和复发率都处于较低水平。此外中药治疗疗效明确,运用灵活、药源广,对于慢性布病具有较大的作用。而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更快地减轻布病患者的症状,缩短治疗时间,最重要的是可以减轻长期应用*带来的副作用,对于布病的治疗具有很大作用。


展望

对于布病检测,虽然ELISA法和分子生物学法具有较大的优势,其特异性引物多、结果良好、符合率较高,但目前仍处于实验室研究层面,对于基层布病的快速检测仍存在较大困难,且暂无统一的标准。


赛诺利康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研发的布病抗体快速检测卡,依据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GICA)原理,完成抗原抗体的快速反应,操作方法简单、快速、准确率高,对人员、环境、设备等无要求,结果判断一目了然,易于判断,非常适合基层现场进行检测。


微信图片_20220314133604.png


近年来,虽然疫苗研发及检测方法得到了进步,但仍需研发安全性高、副作用低、高效方便且能够推广应用的检测手段。对于布病的预防,加快新型疫苗制备,加强免疫效果评价,针对薄弱环节,加快技术创新,寻求更加方便、高效的技术手段尤为重要。


除此之外,布病虽近几年维持在一个相对较稳定水平,但总体来看,每年的发病数量仍然较高,未呈现显著性下降趋势。因此,布病防治任重道远,需要强化政府领导和各部门职责,强化与卫生部门信息交流,加强布病防治宣传教育,加强医疗工作者及普通民众对布病的认识和重视,加强动物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流通监管,通过各方面、各途径的努力,有效控制我国布病流行。


赛诺利康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北京市大兴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天荣街19号院6幢2层202室   

京ICP备13031551号-5


企业客服


官方公众号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